志愿者杨晶:我有一个远大的目标 让公益成为一种生活方式

文章正文
2020-11-30 17:16

内容提要:从11月21日至11月23日,滨海新区在短短3天的时间内,对全区域的居民和工作人员进行“滨城大筛”,最终240多万份核酸检测结果全部阴性。

  天津北方网讯:从11月21日至11月23日,滨海新区在短短3天的时间内,对全区域的居民和工作人员进行“滨城大筛”,最终240多万份核酸检测结果全部阴性。在这个堪称“奇迹”的核酸检测过程中,既有全市16个区域医务人员的辛勤付出,也有被检测者的共同配合,还有一群人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,他们就是甘于奉献自己,却不图任何回报的志愿者。

  今年37岁的杨晶是一名职业律师,同时也是新滨海义工协会的副会长,该协会是滨海新区唯一一个非官方具有公开募集资格的组织。在今年2月份疫情刚刚暴发时,新滨海义工协会就接收到了社会各界捐赠的各类防疫物资126笔,捐款达12万多元。

  11月20日晚上,杨晶在得知转天要进行“滨城大筛”的消息,立即意识到社区可能人手不够。11月21日早上8点,杨晶就在义工微信群里发出了倡议,号召大家有时间的话,可以去社区帮忙。“我们在发倡议的时候,提出了两个原则,就是协会不统一组织活动,避免人群聚集,另外就是志愿者向本人所在辖区了解,是否需要人手,别给社区工作添乱。”杨晶解释说,很多志愿者在得知消息后,都主动向自己所在社区询问是否需要服务。“事后我们了解到,社区的人手确实比较紧张,周末两天我们协会出动的志愿者在两百人次左右。”

  11月21日上午9点,杨晶来到了新港街新尚里社区,根据社区统计,共有5000多例需要进行核酸检测。杨晶作为唯一的志愿者,主要工作是秩序维护、扫码登记检测人员个人信息以及后勤物资保障。志愿者的到来就如“及时雨”一般,“培训上手快,能吃苦却不求回报。”是他们最大的特点,在与医护人员密切配合下,采样效率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。

  “新尚里是一个老旧小区,网络不好,居民扫码扫不上,所以我只能手写登记。”杨晶回忆说,当时是10人一组排队,除了登记每个人的姓名、性别、身份证号和手机号码外,还要给每一个人发一个试管。由于考虑到手写登记会给后期检测机构录入信息增加工作量,杨晶的笔迹要尽量工整,易于辨认,同时还要保证速度。“当时真是不会抬头,就是低头记录信息,光笔就用了10多根,现在我右手还是酸的。”杨晶说,在两天的志愿服务中,他自己完成的信息登记大约在七八百例。此外,由于社区里有一些老人腿脚不便,无法下楼进行核酸检测,杨晶还要协助医生入户检测。

  从2008年开始从事律师职业的第一年,他就加入了当时塘沽区团委组织的青年律师志愿服务团。2014年,新滨海义工协会正式注册,杨晶作为一名律师,用他的专业知识,与协会一起共同成长。“我们作为一个公益组织,收到的每一笔捐款,都是人家的钱,所以一定要公开、公正、透明,得给人家一个交代。”这是杨晶的信仰,在做志愿者的这段时间里,总有人问他“图点嘛?”,“我开始也回答不上来,后来仔细想了想,其实我就是喜欢干帮助别人的事。”杨晶说,在参加了各种各样的志愿活动中,让他接触到了各式各样的人,这对于他的个人能力,就是一种提升。“我有一个远大的目标,就是让公益成为一种生活方式。”

  本报联合阿里巴巴天天正能量发起的2020“最美家乡人”评选活动正在进行中。你身边饱含人情味儿的凡人善举和暖心故事,都可以向我们提供线索。我们希望寻找到各行各业、各年龄层的普通百姓故事,他们守护的可能是亲人、朋友、战友、同学,甚至是陌生人;我们希望,通过寻找每个人身边的守护者,褒奖普通人,感谢他们对家乡的无私奉献和真情守护。(津云新闻编辑孙畅)

文章评论